中國國家統計局5月11日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最新全國人口為14.12億人,比2010年人口普查增加了7,206萬人,儘管如此,最新數據所揭露的人口增速放緩、男女比例失衡、年齡結構不均等問題值得關注。
與中國內地相似,香港同樣面臨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在今年年初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香港新生兒人數為43,100人,同比大跌18.5%,創下自2013年以來的最大跌幅。而審計處報告則顯示,去年出生登記僅41,958宗,是自1960年以來香港出生人口首次自然減少。且2020年香港人口降至747.4萬人,較2019年減少0.6%,是自2002年以來首現跌幅,並創下196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跌幅。人口增長率為負0.089%,這意味着香港正式步入人口負增長年代。
香港的出生率於過去20年間大致維持低水平,香港統計處分析認為生育率變化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香港女性普遍晚婚,二是女性獨生情況增加,三是婦女推遲首次活產,四是生育女性傾向單產,五是已婚女性的生育率下跌,六是離婚率有同步上升,七是內地女性在港產子數目下降。
早前香港婦聯公布的2019年「港人生育意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願意生育的受訪者只有42%,是2014年同類調查以來新低。其中20歲至29歲的組別更低至16%生育意願。相比之下,生育意願較高的群體主要為30至39歲組別,占比達55%。而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影響生育意願的首要原因是房屋問題,其次是育兒經濟壓力大,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及精力。同時一半受訪者指出特區政府應優先安排公屋或居屋予有子女的家庭,其次是提供育嬰或兒童學習津貼。
房委會在今年三月底公布最新公屋輪候冊數字,一般公屋申請約有153,300宗,配額及積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有100,500宗,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平均數為5.8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則為3.6年,分別較上一年延長0.1年和0.2年。公屋聯會指,公屋輪候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離不開土地供應短缺,認為當局需大量興建房屋,才能有效達致由房委會訂立平均約3年為一般申請者首次編配單位的目標。
因香港樓價持續高企,買房對於很多年輕人可望不可及,生兒育女更無從談起。在土地嚴重短缺和置業負擔能力下降的背景下,35歲以下的年輕一代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由1997年的22.1%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7.6%。而公屋平均輪候至5.8年,創22年新高,1998年輪候是6.5年,然而2003年-2013年輪候時間比較短,只是2年左右,偏偏也是這幾年2003年-2012年,香港的新生兒出生率是不斷走高的,由7.3升到12.8%。2013年後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出生率也越來越低。很明顯,數字上,出生率其實是與公屋輪候時間長短掛鈎。因為住公屋的人不用供樓,生活壓力小,是最有勇氣生育的一批人。
作為治本之策,如要提高生育意欲,政府應優先安排公屋或居屋予有子女家庭,為鼓勵結婚,韓國、日本、新加坡也紛紛採取措施,如提供一些約會服務,資助一些機構舉辦相親活動等等。新加坡政府更是為戀人提供優惠購房政策,日本政府則是通過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永久穩定的工作崗位。
與之相比,香港在支持年輕人結婚,建立家庭方面的投入則較為有限。相比積極鼓勵生育,香港政府也並沒有大力介入,或是直接現金資助鼓勵市民生育。
如果人口繼續負增長,加之老齡化日趨嚴重,到時人口危機將帶來一系列社會與經濟負面問題,包括年齡結構失衡、就業人口短缺、福利製度負擔加重等等。香港的人口政策能否及時有調整,將成為未來數十年中影響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
文:文瑜
資深新聞工作者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